出品 |搜狐科技
作者 |周锦童
编辑 |杨锦
近日,内蒙古多地出现强降雨,呼和浩特市发生严重城市内涝,甚至连沙漠地区也被雨水冲刷出了蜿蜒的沟壑,耐旱植物也在水中摇曳……
与此同时,华北的朋友们在街道的积水中看海,东北的朋友们烦恼农田被雨水浸泡,而华东地区的朋友们则称梅雨季又变成了“超长待机”模式。
从沙漠到沿海,从草原到平原,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席卷着中国。对此,搜狐科技对话了气象高级工程师、上海气象局服务首席邬锐博士。
内蒙古多站点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邬锐表示,今年7月23日到25日左右,内蒙古有2322个气象站点出现了降雨,强降雨主要是出现在鄂尔多斯、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通辽,最大降雨量出现在鄂尔多斯市的一个气象站,达到267.7毫米,最大小时雨强则出现在通辽的一个气象站,达到了106.6毫米。
而部分沙漠地区的降水量也十分可观,打破了人们对沙漠干旱少雨的常规认知。
谈及为什么内蒙古会出现连日暴雨的现象,邬锐也解释了原因。“这是因为我们入汛以来,北方地区一般是要受到西风槽冷涡的影响。南支副热带高压和台风活动较为活跃,多个台风发展配合,副热带高压持续影响,会形成超远距离的水汽输送。”
“7月20号以后,因为热带系统比较活跃,副热带高压北上的非常明显,而且位置又是稳定少动,副热带高压的外围正好是在内蒙古和河北地区,这样就不断地会有暖湿气流从副热带高压的边缘上面、从西南方向输送过来,所以内蒙古南部地区具备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因此形成了连续数天的暴雨天气。”邬锐解释道。
在邬锐看来,这次降雨应该说是比较罕见的极端天气。
“虽然从我们讲的‘七上八下’,就是7月份和8月份都是华北雨季的开始,降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这次降雨持续时间非常长,强度又大,部分站点的小时雨强超过了50毫米,局部要达到100毫米以上,而且强降雨区域有叠加的效应,具有极端性。”
不仅如此,也有一些站点还突破了历史极值。比如7月23日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83.4毫米超过历史极值,25日呼和浩特站最大1小时降水量为46.8毫米,超过历史极值,23日20时至24日20时,乌兰察布市丰镇日降水量106.55毫米,超过历史极值等等。
未来“春风不渡玉门关”现象将逐渐消失
那么,此次内蒙古沙漠的暴雨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呢?
对此,邬锐表示:“虽然这次沙漠降雨在一定程度上是季风气候的影响,但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极端天气比较频发,而且降雨比较大的区域也在不断地北进,大家知道沙漠地区并不是不下雨,但确实因为沙漠地区比较干旱,所以从历史上来说,它也是会形成这种沙漠的地貌。”
“但随着全球变暖的推进,像之前我们说的‘春风不渡玉门关’,这样的情况可能会逐渐消失,400毫米的年平均降水量线也会北推,所以全球变暖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邬锐如是说。
不过,从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来说,邬锐认为现在单从这一次暴雨还不能看出存在什么样的关联,但如果联系全球的一些极端现象,还是有这样的趋势的。
当然,高强度降雨在沙漠地区会引发诸多特殊影响。
邬锐称短期内会对沙漠生态和土壤结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沙漠地区本身的降雨量比较少,这也导致土地沙化的情况非常严重。但如果降雨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耐水涝的植物被淹死,土壤结构被破坏等问题。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轮降雨什么时候停?
对此,邬锐表示:“现在来看未来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会有打通趋势,所以副热带高压的边缘可能不会再在内蒙古、华北、东北这些地区了,这种频繁的降雨影响应该是会逐渐减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