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对话陈旭东:IBM 在中国市场的战略重心,已经转向民营企业

出品|搜狐科技作者|郑松毅编辑|杨锦9月5日,在IBM中国企业级AI巅峰论坛上,IBM发布中国“AI深耕”计划,宣布将围绕区域市场、伙伴生态及共创平台三方面,主攻民营企业数智化转型和全球化运营,深耕中国AI市场。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9月5日,在IBM中国企业级AI巅峰论坛上,IBM发布中国“AI深耕”计划,宣布将围绕区域市场、伙伴生态及共创平台三方面,主攻民营企业数智化转型和全球化运营,深耕中国AI市场。

与微软、谷歌等急于卷入自研大模型竞赛的科技巨头不同,IBM这家“百年科技巨擎”坚持混合云+AI的战略,明确自身打法——构建平台,借助AI推动企业数智化转型。

在会后与搜狐科技等媒体交流时,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及其他IBM高管分享了对AI发展,以及火热的智能体(AI Agent)等方面的看法。

“企业拥抱AI,但存误区”

近年来,OpenAI、DeepSeek的出圈,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AI对产业发展利好的趋势,一些企业做起了数智化转型的打算。

“许多企业乐于拥抱AI,但需要先补补课,对AI的理解也存在一些误区。”这是陈旭东在与大量客户交流后的发现。

他提到,AI已经成为千行百业驱动业务发展的共识。但很多人认为AI就完全等同于生成式AI,或者认为AI是无所不能的,其实是误区。

他观察到,目前生成式AI(文生图、写代码)在企业侧整体应用规模并不大,真正为企业提效的还是所谓的“传统AI”,比如企业数据库的管理与分类。

在AI应用的底层架构与实际落地中,数据角色至关重要。很多企业对用上AI后能获得的提效能力寄予厚望,但陈旭东直言,“许多企业还没有开始搭建知识、数据库系统,数字化基座不扎实,这样AI也帮不上太多忙,所以需要先补补数字化的课。这是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展开全文

在陈旭东看来,AI市场火热,规模化应用时代近在眼前。但对于IT基础还不扎实的企业来说,仍存诸多挑战,这也正是IBM希望能帮助企业解决的困难。

他判断,未来20年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爆发期,大量民营企业正进入‘二代接班’的时间节点,而 AI 技术作为驱动转型的核心引擎,恰好契合这一代管理者对技术创新的关注焦点。

当前,IBM提供的AI技术解决方案涵盖Watsonx 平台及相关工具、AI智能体、及混合云等。从2024全年IBM营收表现来看,软件业务营收占628亿美元总营收的45%,而再之前其还是一家靠硬件业务为主的企业,可以看出向软件业务转型的决心。

“中国在智能体赛道优势凸显”

在媒体交流环节,IBM多位高管对最近爆火的机器人、智能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在机器人、AIGC领域发展的非常快,是在和全世界赛跑。但难的是怎么用AI把“老物件”改造好,比如数据的存储与管理,这方面还有不小的优化空间。”对市场保持冷静观察的陈旭东表示。

另一个近期市场关注热点是智能体的发展,包括IBM、DeepSeek、阿里巴巴等企业在内,正在瞄准这一方向加速布局。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提到,至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

IBM大中华区科技事业部总经理、IBM中国总经理侯淼表示,“智能体将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很多企业都很感兴趣。如何让智能体落地应用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是IBM的关注重点。”

他介绍,IBM在智能体方面的布局主要围绕构建以IBM watsonx Orchestrate为核心的集成解决方案。通过提供预构建智能体、支持低代码自定义开发、强化多智能体编排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智能体的应用与管理。

其中,已经上线的智能体类型包括HR智能体、销售智能体、采购智能体、客服智能体、以及定制化智能体,涵盖多种应用场景。IBM预测,预计到2028年,将有15%的企业日常决策由AI智能体自动生成。

在全球化智能体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中国是否具备优势?

IBM大中华区技术销售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翟峰认为,“中国拥有农业根基深厚、工业体系完备、消费生态活跃的复合型发展土壤,为技术应用构建了场景定义需求,需求驱动创新的闭环生态。”

在他看来,“智能体的本质还是AI应用,其突破点在于学习、规划及复杂任务执行能力更强。而做应用恰恰是中国最擅长的,相信在AI时代也会同样有很大的机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cvt.cn/3813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