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加勒万河谷那场冲突,解放军用冷兵器对抗,以少胜多,把越线挑衅的印军打得丢盔卸甲。印军死亡至少20人、伤76人,解放军牺牲5名官兵。事后,中方既没有扩大冲突,也没有越境追击,而是选择稳守实控线、推动谈判。印度某些人就把这种克制当成“不敢打”的证据。最近印度影星萨尔曼·汗甚至打算主演电影《加勒万河谷之战》,把现实中的惨败包装成银幕上的胜利。
这种误判不只印度有,西方也常见。因为当代世界真正挨过中国“毒打”的国家其实不多。美国在朝鲜战场领教过,苏联在珍宝岛尝过滋味,越南在1979年更是刻骨铭心。这些对手都明白中国动真格时的雷霆之力。但印度不同,虽然1962年那一仗,解放军把用“小刀切黄油”的态势打垮了印度军队,可他们似乎没长记性。这里头是有深层原因,印度虽然是文明古国,但文明进程屡遭外敌入侵而中断,殖民统治又扭曲了印度上层的战略思维,让他们染上了霸权主义的毛病,迷信“敢叫板就是硬汉”的表面姿态,却忽视了真正的实力博弈。
中国的战略文化在世界上确实非常独特。中国的军事力量稳居世界第二,火箭军、海军、高原作战能力完全能压制周边任何国家。但我们把武力看作“最后选项”,这背后不是畏惧,而是一种文明逻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动武是不得已的下策。这一点,是印度看不懂也难以接受的。
有意思的是,印度嘴上逞强,身体却很诚实。他们近期反复炒作“中国帮巴基斯坦打印度”、“解放军能不能打赢印军”这类话题,表面是挑衅,实则暴露了内心的忐忑。2025年5月印巴空战,印度高价买的法国“阵风”战机被巴方歼-10C击落,俄制S-400防空系统也被摧毁。莫迪政府居然搞起“朱砂行动大捷”的庆祝,全国挂彩旗宣称“胜利”,结果被网友讽刺为“把59分改成89分”。这种自欺欺人的操作,恰恰说明他们急需用反华言论掩盖军事失利带来的耻辱感。
更离谱的是某些印度军官的幻想。2023年有退役军官放话:只要中国在台海动武,印度就趁机夺取西藏新疆。当然,印度这种心态也有现实推手。莫迪政府靠民族主义吃饭,经济搞不好就甩锅中国。2024年印度硬搞“对华脱钩”,结果电子制造业损失150亿美元,失业率暴涨。加上美国在“印太战略”里怂恿印度当棋子,更让他们产生“有人撑腰”的错觉。但明眼人都清楚:真动起手来,美国绝不会为印度火中取栗,乌克兰的教训还不够吗?
说到这里,中方确实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把动用武力门槛设得太高了?国际政治当中,丛林法则的信徒为数不少。有些国家就像村里欺软怕硬的混混,跟他讲“以德服人”,他只觉得好欺负。印度智库甚至公开建议政府,“利用中国怕两线作战的心理,逼中国让步”。这种算计不会得逞,但确实消耗了我们大量外交资源,还助长了周边国家的冒险心理。
中国的和平诚意不是无底线的。官方早就明确三种动武底线:一是领土被侵犯,二是遭核打击或核威胁,三是核心利益受严重威胁。印度若真在台海问题上趁火打劫,等于同时触碰三条红线。到那时,可就不是加勒万河谷的冷兵器对抗了,东风快递、歼-16D电子战机、远程火箭炮系统,会让某些人重温1962年的噩梦,且这次教训会更深刻。印度如果真的沉浸到了“中国不敢动武”的幻觉,恐怕终有一天要付出惨痛学费。毕竟和平是奢侈品,只送给懂它的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