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从1亿到2亿单:“新百团大战”背后,阿里京东美团亏损或均超百亿

出品|搜狐科技作者|汉雨棣编辑|杨锦由京东挑起、被阿里与美团推上高潮的新一轮“外卖大战”,正在打响。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汉雨棣

编辑|杨锦

由京东挑起、被阿里与美团推上高潮的新一轮“外卖大战”,正在打响。

6月9日,美团CEO王兴在美团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将不惜代价赢得竞争”。

原本在欧洲旅行的马云也在6月下旬现身饿了么工区,据传是为淘宝闪购站台。

618当天,刘强东也面对媒体将京东外卖、京东酒旅作为京东重点拓展的新业务。

整个 2024 年,中国外卖市场的峰值时段也不过一天约 1 亿单/天,其中大部分由美团配送,来自饿了么的订单约2000 万单。

2025刚刚过半,整个闪购的市场总量已经在两个月内从日均约1亿单增至日均2亿单。美团达到1.2亿单,饿了么也直冲8000万。

与此同时,由于补贴力度的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预期并不乐观。高盛预计仅今年Q2,美团、京东、阿里三家在外卖方面的投入就会达到250亿元,在今年7月到明年6月的12个月之内,阿里的外卖业务会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EBIT减少250亿元。

爆发的市场之下掩藏着大量结构性问题。

有骑手告诉搜狐科技,大量京东外卖的订单没有骑手配送。也有用户向搜狐科技表达了“不知道补贴还能维持多久”的担忧。

阿里内部人士则向搜狐科技表示,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下场,并不只是为了外卖。他表示,阿里太久没有打过一场大胜仗了,集团需要一场集合各业务部门的“拆墙之战”。

回望十年前的“百团大战”,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大众点评各大平台通过大规模补贴和资源投入争夺市场份额,最终饿了么与百度外卖合并、美团快速扩张使得竞争逐渐集中,美团和饿了么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局面。十年后的今天,玩家和玩法也都已然改变。

展开全文

“阿里太需要一场胜仗了”

回顾这场即时零售的战局,京东于4月率先开启。4月11日,京东外卖率先开启补贴竞争,上线百亿补贴活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将日单量做到了2500万。

4月30日,饿了么联合淘宝闪购加入了战局。饿了么面向淘宝闪购做了全面开放,用户可以在淘宝闪购上点到原本饿了么的外卖。在转移用户入口的同时,饿了么也上线“超百亿补贴”,与京东开启对抗。

7月2日,淘宝闪购宣布12个月内投入500亿补贴消费者和商家。其订单量从5月底超4000万、6月底超6000万,一路攀升至7月初的8000万。

7月5日,美团展开反击,发放大量免单券和大额优惠券,部分用户收到“15减11”等高强度补贴。美团则宣布当日的订单突破1.2亿单。

7月7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联合宣布,淘宝闪购日订单数超8000万。

在过去2个月中,淘宝闪购的订单,实际增长了6000万单。在这三方争夺中,阿里集团的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因为增长速度过快、且持续时间最久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

外卖战伴随着阿里内部的组织架构调整。2024年底蒋凡被重新调任回到国内电商板块后,阿里的电商业务被不断集中。6月23日,阿里再次调整架构,将饿了么和飞猪并入电商事业群,均向蒋凡汇报。

有阿里内部人士向搜狐科技透露,对于阿里来说,这并不仅是外卖或者电商事务群的“战斗”,而是阿里集团一次难得的“拆墙之战”。阿里通过整合饿了么、飞猪与淘天流量,构建“电商+本地生活+供应链”的生态闭环,淘宝、饿了么等多团队可以协同作战。这是蒋凡回归之后的一场战略之战。

他向搜狐科技表示,“阿里已经太久没有打过胜仗了,现在急需一场大胜仗。”

前述阿里内部人士同时向搜狐科技表示,闪购暂没有停止补贴的意向。从利润来说,大量补贴的投入也拉动了订单量的增长,这并不算是一场亏损的“补贴之战”。

补贴还能持续多久?

狂热的补贴商战背后,仍有不少值得警惕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补贴驱动下的增长是否可持续,仍取决于平台是否具备长期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商家是否愿意持续参与。

百联咨询创始人、资深电商分析师庄帅向搜狐科技表示,与“百亿补贴”试图在低价认知上建立平台定位如出一辙,淘宝此次对闪购的重金投入,也是在构建一种新的用户心智——不仅买实物要来淘宝,点外卖、买日用品也要上淘宝。

这场围绕即时消费场景展开的心智之争,正在从单纯的价格战演变为场景入口的争夺战,可能将对整个行业的用户流量结构、平台调度机制乃至商户经营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相比,京东同样作为本身就重资产的传统电商巨头,则继续强调自身供应链的优势。刘强东曾在6月的媒体沟通中表示,京东外卖的终极目标仍是供应链,“京东做的所有业务,100%都是围绕着供应链的。我们今天做的外卖,也是为了服务生鲜供应链。前端卖饭菜我可以永远不赚钱,只要靠供应链赚钱就可以。(外卖业务)现在有40%交叉销售去买我们电商,我们亏的钱也比去抖音、去腾讯买流量要划算。”

但目前看来,在这场争夺中最先挑起战事的京东逐渐“隐身”。有外卖骑手向搜狐科技表示,目前京东骑手数量短缺,在取餐区常看到京东订单堆积,无人配送。

由此可见,虽然京东的供应链完备,但其即时配送体系或许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布局并未完全渗透到用户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配送产品的供给尚待提升。

相比之下,在即时零售领域拥有较强心智的美团全程采取的策略则是“默默跟投”。7月5日,美团空降了“0元购”的活动,在网传的淘宝闪购“冲单日”做了一波订单冲刺,也将自身的外卖峰值提升到1.2亿单。

回顾抖音和美团到家业务大战时就可以发现,抖音平台作为流量的操盘手,却无法承接大量订单,再次印证了外卖行业的护城河在于平台的履约能力,包括骑手团队、精细化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

而一直以大量骑手团队作为护城河的美团,则在即时零售领域布局已久。618之后,“美团优选”等社区电商项目陆续收缩,美团已将资源集中押注闪购。美团提出拓展门店和闪电仓,将小象超市、歪马送酒等项目将扩展至更多城市。

这一策略正是美团希望复制外卖的履约优势,悄悄将重心从“送食物”转向即时零售,依托外卖业务积累的高频流量和配送网络,试图在闪购业务上取得突破。

但正因为此,美团的强项在于高频、低客单价的消费场景,如饮料、零食、鲜花、酒水等。但在3C、个护、家清、母婴等中高客单价和计划性购物品类上,相比于京东、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美团的SKU数量明显有限,缺乏稳定的商品池和供应链控制力,难以满足全品类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美团仅靠履约无法解决“用户找不到想要的商品”这一根本问题。一旦补贴减少、履约提速成为行业常态,商品力不足将迅速暴露。

对于整个即时零售市场而言,尽管618期间多品牌成交额翻倍,但增长更多依赖补贴和流量倾斜,稳定性仍待验证。这样的爆发究竟是新消费方式的开启,还是提前透支了消费需求,仍然需要市场的长期检验。

此外,行业间补贴竞争短期内可能带来商户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平台间抢人抢货导致的运营焦虑,另一方面是过度依赖补贴带来的利润稀释。面对新的业态,需要调整的不仅有消费者,更有大量商家从业者。

但最终跑得远的平台,必须在补贴战之外,真正建立起长期可持续的商品与服务体系,以及能够穿透价格心智的品牌信任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cvt.cn/3625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