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晤中,赫格塞斯表示,自由和开放的印太地区是他们的共同承诺,基于此,美国希望能够完成对印度的几项未决的重大国防销售,以扩大共同的国防工业合作和联合生产工作,加强互操作性,然后正式签署新的美印主要防务伙伴关系 10 年框架。
具体来讲,就是为了践行防务伙伴关系,印度应该大量购买美式武器装备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美式武器装备系统:
“标枪”反坦克导弹、 Stryker 装甲车、P-8I 海上巡逻机、C-130J 超级大力神、C-17 环球霸王 III 、 P-8I 波塞冬飞机、 CH-47F 支奴干、MH-60R 海鹰和 AH-64E 阿帕奇飞机、鱼叉反舰导弹、M777 榴弹炮和 MQ-9B 天空守护者。
以上武器系统大多数是全部购买,一小部分是联合生产。
近年来,特别是莫迪执政以来,大力提倡“印度制造”,甚至还列出了禁止进口的武器名称清单。但现在,莫迪在特朗普的忽
悠之下,竟然大量进口美式武器装备系统。
现在的印军以俄式武器装备为主,还有一部分欧式武器,再加上本国研制的武器系统,本来作战体系就已经相当复杂了,再融入大量美式武器,
一定会变得更加混乱不堪。
前不久发生的印巴战争,就是体系之间的对抗,由于巴方武器装备成体系,具有互联互通互操作性,所以在体系的支撑之下,并不比“阵风”先进的战机反而将其击落,显示出体系作战的强大威力。
但印度人就是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反而把作战武器系统搞得越来越复杂,在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中,信息不能快速自由地流到需要它的作战节点去,就不能形成情报链、指挥链、打击链的完美闭环,就会比对手慢半拍,只能被动挨打。
美国人搞印太战略,拉印度参加“四方会谈”,一方面把印度当成遏制地区对手的工具;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推销武器装备,对其进行收割。
印度不是美国的盟友,所以特朗普没有办法命令其增加军费,但通过这种方式,也间接达到了收割的目的。
其实,被美国收割一些银子,倒不是最严重的,最为严重的是,在战争血与火的考验中,对手会教会印度怎么做人,怎么认知新的战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