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捍卫大英帝国的尊严,英国人又研制了“征服者”重型坦克,虽然综合性能压倒了对手,但是英国人腐朽的资产阶级享乐主义,在设计坦克时贯彻得淋漓尽致,又把坦克造得又高又大,乘员是舒服了,但重量也猛增到65吨,比苏联的重型坦克重了15吨还多!这导致坦克造价狂飙,再加上英国二战后国力江河日下,最终“征服者”只造了180辆就匆匆停产,而苏联的T-10重型坦克足足造了8000多辆!
为了对付苏联的重型坦克,英国人一边给“百夫长”坦克换上了强大的L7 105mm主炮,一边开始研制新型的“酋长”坦克。英国人的想法是,新坦克必须和“百夫长”差不多重,但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要全面压倒苏联的重型坦克。这可是一个地狱级难度的任务,当时英国还没有搞出著名的“乔巴姆”复合装甲,坦克发动机水平也不太行,想要提高坦克防护力,又不至于造出一台乌龟车,必须降低车重,减小车身体积,尤其是要降低车身高度。
但是咱们之前也说了,降低车身高度,坦克内部空间就会变得拥挤,炮塔内的乘员还好,窝在车体里的驾驶员就非常容易疲劳,不利于长时间作战。苏联坦克能造得矮,是因为专门挑矮个子当驾驶员,英国发达好几百年了,老百姓个个人高马大,上哪找那么多矮子?于是英国人想了一个好办法:让驾驶员躺着开坦克呗!
这个办法说起来容易,但你以为苏联人就没想过吗?躺着开坦克最大的问题是,手脚不容易发力,很难操纵传统的手动变速装置。而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搞出坦克用的自动变速箱,所以英国人设计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换挡装置,类似摩托车的循环档,用脚往下踩就是降档,用脚尖往上一钩就能升档。驾驶坦克时,左脚负责换挡,右脚负责油门刹车,双手负责转向操纵杆,非常省力。英国人的这个聪明的设计,让“酋长”坦克的车高从“百夫长”的3米降到了2.5米,基本和苏联的T-10重型坦克差不多了。
为了让坦克的防护力也超过T-10,“酋长”的车重达到了55吨,比对手重了四五吨。“酋长”把这多出重量都堆在了炮塔前部,厚度高达300-350mm,再加上大倾角和复杂的外形,“酋长”堪称豹2出现之前,西方最头铁的坦克。不过“酋长”车体的装甲就比苏联重坦薄多了,好在首上倾角大,容易跳弹;首下倾角也大,远距离交火也不容易中弹。而且由于北约陆军在冷战中属于防守一方,能够占据反斜面阵地,也不容易暴露车体,所以“酋长”的装甲分布也算比较合理。
火力方面,“酋长”采用了一门120mm线膛炮,这在当时全球的主战坦克是最大的,再加上身管长,精度高,足以在远距离击穿当时苏联所有坦克的前装甲。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酋长”主要降低了车体高度,炮塔高度降低不多,再加上炮塔外形进行了巧妙的设计,所以虽然车高比“百夫长”降低了半米,俯仰角依旧保持了-10°/+20°,还是世界第一,非常有利于利用反斜面远距离作战,保护脆弱的车体。
相比防护和火力,“酋长”的机动性就差一些了。由于发动机功率过低,最大速度只有48千米/小时,只比苏联重坦快一点点。而且由于英国要求“酋长”的发动机必须能使用多燃料,也就是汽油、柴油都能加,所以导致发动机可靠性非常差,几乎被坦克兵从接装一直骂到退役。更可笑的是,“酋长”在整个30年的服役生涯中一直都烧柴油,最初的多燃料设计指标,完全成了脱裤子放屁之举。
虽然毁誉参半,但“酋长”的确是又一款革命性的英国坦克,它开辟了英国坦克“重甲巨炮”的新思路,后来的挑战者1/2,其实都只是在“酋长”上深度改进,大概相当于T-64和T-80的关系。既然T-64是公认的第三代坦克,那么为什么“酋长”不能划为第三代坦克呢?显然这是不公平的。而且“酋长”比T-64还早服役一年,所以理所当然应被视为全球第一款第三代坦克。
另外,“酋长”虽然为了防护和火力牺牲了机动性,不过实战表明,由于具备良好的防护和强大的火力,装备它的部队反而是推进速度最快的。虽然伊朗的“酋长”损失不小,但这主要是因为伊朗经过伊斯兰革命的洗礼,缺乏训练有素的坦克兵,损失的“酋长”大部分都是完好无损地被抛弃,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从实战效果来看,英国“防护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的坦克设计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把“酋长”与同时代的脆皮坦克豹1和AMX-30之流一起划为第二代坦克,是不科学的,“酋长”配享“全球首款第三代坦克”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