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图/新华社
面对反复无常的“特朗普关税”,美国的亲密盟友们大多坐不住了。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援引外媒报道,日本首相石破茂4月14日表示,虽然日本不会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进行报复,但在即将与美国政府举行的关税谈判中,日本不打算做出重大让步,也不会急于达成协议。
石破茂4月14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表示,“我并不认同不断妥协、尽快谈拢就是好的做法。”不让步,不着急,不能不断妥协,这是迄今为止日本对“特朗普关税”作出的最严厉的表态。
然而仅仅在一周前,石破茂还表示,“必须与美国一次性就关税达成协议。”他还称越早与特朗普通电话越好,同时希望在合适的时间访问美国。
不只是日本态度转为强硬。例如,即将于5月初上台执政的德国候任总理默茨4月12日对媒体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在把下一场金融危机的时间表提前。”针对美国可能退出北约以及退出全球化进程的担忧,默茨说,“世界上不是只有美国。”
加拿大总理卡尼4月10日就警告说,加拿大正在通过实施反制关税来对抗美国的不合理关税,这些措施“旨在对美国造成最大程度的痛苦”。最新消息称,一些加拿大的大型基金公司正考虑不再投资更多美国私人资产,其中包括掌握着庞大资金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
肆意挥舞的“特朗普关税”大棒,不仅搅乱了市场,似乎也开始让美国此前构筑的同盟体系变得不再可靠。
同盟关系抵挡不住冲击
石破茂之所以一改此前急于与美国达成妥协的立场,是因为他逐渐意识到,凭借所谓的日美同盟关系,抵挡不住“特朗普关税”的冲击。
特朗普政府此前对日本加征了25%的汽车关税和24%的“对等关税”,虽然“对等关税”暂缓实施90天,但由于日本汽车对美出口关税从此前的2.5%加到了27.5%,这将使日本汽车失去部分价格优势。
汽车业是日本的支柱产业,加征汽车关税对日本宏观经济打击巨大。有预测认为,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因此下降0.2%~0.3% ,约1244万汽车业相关人口受影响,可以说,目前日本和墨西哥是受特朗普汽车关税冲击最严重的国家,所以容不得石破茂轻易让步。
德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只有4%,但冲击依然巨大。德国联邦就业局(BA)下属的研究所4月1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特朗普关税”将给德国工业造成沉重打击。该报告认为,在关税生效一年后,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比没有新增关税前下滑1.2%,德国的就业人数也将减少9万人。要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德国202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只有0.8%。
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加拿大76%的产品出口美国,特朗普对加拿大加征钢铝税、“芬太尼税”和汽车税,将使多个行业遭受严重冲击。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的同盟体系本就持怀疑态度,美国过去的盟友再强调与美国的友好关系,也无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盟友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改变对美立场。
“特朗普关税”透支了美国信用
另外值得观察的一点是,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税分歧,有了蔓延到其他层面的苗头。
澳大利亚就是典型。2021年,澳大利亚两大党中左翼工党和中右翼自由党都曾支持加强澳大利亚与美国的军事关系,推动澳大利亚与美国签署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协议,允许美军在澳大利亚驻军,花大约3600亿美元购买美国和英国制造的核潜艇。但是现在风向变了。
特朗普政府仅向澳大利亚征收10%的“基准”税率,此外匪夷所思地向只有2000多人的澳大利亚外部领土诺福克岛征收29%的关税。尽管被征关税不算重,但还是让澳大利亚感到了“背叛”。其实这种“背叛”感在2月份就有了。2月,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曾被问及AUKUS协议,特朗普的回答是:“那是什么?”这很伤澳大利亚政客的感情。
“特朗普关税”出台后,AUKUS协议在澳大利亚遭到的质疑越来越多,还有议员要求美军从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撤离。
连即将在5月举行的澳大利亚大选都受到了关税影响。此前,自由党候选人达顿靠“模仿特朗普”一度声势大涨,现在却让许多澳大利亚选民害怕。本处于落后方的现任总理阿尔巴尼斯已追了上来。
法国是另一个例子。法国总统马克龙已呼吁应该暂缓对美国的投资。
欧盟虽然在应对“特朗普关税”问题上有些缩手缩脚,暂缓了对美国“钢铝税”实施报复行动,增加对美国液化天然气的购买力度,推动与美国工业产品相互实施零关税制度,但欧盟官员也表示,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4月10日还表示,欧盟将进一步转向亚洲。
毫无疑问,这是“特朗普关税”透支了美国信用的结果。
是谈判策略还是立场转变?
当然也要看到,美国的亲密盟友纷纷对“特朗普关税”表现出强硬态度,是谈判策略还是对美立场转变的信号,还有待观察。
欧盟已在4月14日派出了欧盟首席谈判代表、欧盟负责贸易和经济安全等事务的委员谢夫乔维奇前往华盛顿游说。日本则计划派出经济再生担当大臣赤泽亮正4月17日赴美与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会面。
不排除美国的盟友们意图在与美谈判即将启动之时放一些狠话,展现一下强硬姿态有利于平息内部愤怒情绪,同时获得一些谈判筹码。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特朗普政府的诉求与美国传统盟友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恐非谈判能够弥合。
特朗普政府把钢铁、铝业、汽车、半导体、医药和造船六大产业 视为保证美国国家安全、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关键产业。而振兴的手段是实施严厉的关税手段加以局部调整,迫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产业产能转到美国。
但对于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迎合特朗普的博弈策略有难以承受的风险,因为低头不仅意味着贸易领域蒙受巨大损失,还可能导致本地产业彻底空心化并让经济衰败。这也就注定了与美谈判的让步空间有限。
如果关税谈不下来,不排除个别国家和地区牺牲他国利益以满足美国的经济和安全诉求,以此作为谈判筹码使用。就此而言,美国盟友对“特朗普关税”到底有多大的抵抗能力和抵抗决心,其对“特朗普关税”说“不”的实质是要维护多边自由贸易机制,还是要推动排他式的“小多极”出现,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这场博弈还远未到明朗的时候。
撰稿 /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