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IV服役于1964年,当时全球最大的两款战略轰炸机,就是美国的B-52和俄罗斯的图-95,都是航程15000公里上下,最大起飞重量200吨左右的巨兽。相比之下,幻影IV最大起飞重量只有33吨,航程也只有3700公里,别说跟美俄的战略轰炸机相比,就是跟当时的中程轰炸机图-16相比,也是个弟弟。要知道轰-6的原型图-16,空重就远超幻影IV的最大起飞重量,满载后更是将近80吨,航程也超过了7000公里。
更加乳法的是,幻影IV甚至比美国的F-4战斗机都大不了多少。F-4最大起飞重量高达28吨,只比幻影IV小一点,但最大载弹量超过7吨,和幻影IV几乎相当,F-4的总推力更是高达16吨,甚至比幻影IV还要高2吨!
那么幻影IV为什么这么小呢?一方面是因为法国的发动机不行,当时推力最大的发动机就是幻影III上的“阿塔”,推力只有7吨;另一方面,法国在大型飞机方面设计经验不足,无力设计一款四发重型轰炸机;再加上双发飞机基本能满足核打击俄罗斯的需求,法国最终选择了双发方案。事实证明,法国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即便最终选择了简单等比例放大的“双发幻影III”方案,也几乎挖掘尽了法国航空工业的全部潜能,按照法国人的话就是“我们从来没造过如此复杂的武器”。
不过,尽管法国人拼劲了全力,但依旧改变不了幻影IV只是一架大号攻击机的事实。很多人可能好奇,这玩意外形和战斗机一摸一样,速度也能飞到2.2马赫,为啥不是战斗机呢?很简单,战斗机追求机动性,所以內油不能太多,而轰炸机追求大航程,所以要多装油,这样飞机就很笨重。幻影IV的航程比F-4大了40%,明显內油更多,而推力反而更小,所以机动性极差。就拿爬升率来说,幻影IV只有43米/秒,仅相当于F-4的五分之一——人家爬到万米高空只用一分钟,你慢吞吞爬了5分钟才上去,你好意思说自己是战斗机吗?
既然实际上只是个大号攻击机,为什么幻影IV还能称作“战略轰炸机”呢?因为它承担的是法国的战略核打击任务。当时法国还没有研制出战略核潜艇和弹道导弹,唯一的核打击手段,就是用幻影IV临空投放5万吨级战术核弹。苏联的莫斯科身居内陆,外围又有东欧国家重重保护,幻影IV根本无法突入,所以它的第一目标就是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距离法国本土2000多公里,超过了幻影IV的作战半径,所以幻影IV还是需要空中加油,而且要绕飞到大西洋上空,这样就可以借道挪威和瑞典上空,大大减少被中途拦截的可能。一旦进入波罗的海,幻影IV将以1.7马赫的速度进行低空突防,然后拉高投掷核弹,攻击完成后以 M2.2 的最大速度进行脱离,原路返回法国。
由于苏联当时装备了大量高速截击机,尤其是米格-25,速度更是超过3马赫,所以幻影IV对苏联的核打击,基本是一次单程旅行。所以从1979年起,法国为幻影IV装备ASMP中距空地核导弹,高空发射最大射程300公里,最大速度3马赫,低空发射最大射程80公里,最大速度2马赫,大大提高了突防能力和载机的安全性。
不过进入80年代后,俄罗斯装备了大量先进的苏-27战斗机、米格-31截击机以及S300等远程防空导弹,幻影IV和ASMP核导弹这对组合,已经无法有效突破苏联的防空火力网了,再加上法国的第一代战略核潜艇和潜射弹道导弹已经服役,法国核力量的重心,实际上已从空基变成了海基。
冷战结束后,随着法国新一代战略核潜艇“凯旋”级的服役,幻影Ⅳ核打击型于1996年全部退役,法国空中战术核打击任务由幻影2000N战斗机接棒。2005年,最后1架侦查型幻影Ⅳ也退出现役,这款世界上最小的战略轰炸机,终于完成了自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