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经济学家刘世锦: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问题

这番话,从这样一个学者口中说出,更能够体现当下提及消费的重要性。随着特朗普在今年上任再度掀起贸易摩擦,可能会导致我国增长引擎出口哑火,因而国内消费就必须要在此刻挑起经济增长的大梁。


消费本不需要刺激,它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但在国内消费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本质上是结构性的偏差问题。

这番话,从这样一个学者口中说出,更能够体现当下提及消费的重要性。

随着特朗普在今年上任再度掀起贸易摩擦,可能会导致我国增长引擎出口哑火,因而国内消费就必须要在此刻挑起经济增长的大梁。

如何提振消费,就是高层发展论坛分论坛讨论的焦点之一。

经济学家刘世锦: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问题

作为国发院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这番发言能够说明今天国内学者对扩大消费的不同认识。

简单来说,消费到底是不是刺激出来的,以及刺激得来的消费,到底具不具备长期性和可持续性,这一点看来仍然有争议。

而刘世锦的这番话,可以说是从源头看待我国消费不足的问题,如果真的能够从根源解决这些问题,恐怕才是宏观经济转型的必要举措。

刘世锦说,从消费内容看,消费不足主要是服务消费不足,重点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性消费不足。

从人群上说,我国居民面临着医疗、教育、房产三座大山的压力,但缺口最大的仍然还是农村居民,重点是近3亿农民工,以及2亿进城农民工。

而这些群体,他们有消费需求,但却没有消费的资本。

随着特朗普的上任,在可预见的四年之内,促消费都将会是国内经济增长的重点。但如何才能够提振消费呢?

通常来说,刺激消费往往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直升机撒钱”补贴消费,例如西方许多国家都在新冠病毒来临时用“直升机撒钱”的办法来补贴居民和企业。

展开全文

这个办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短期内发挥一定的效果,让消费数据上涨,但这种方式不具备持续性,也不精准。

第二种办法,就是推进结构性变革,最终的目标是让消费潜力最大的那部分低收入群体增加消费能力,重点就是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社保、养老等发展型服务消费。

但问题在于,我们要如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呢?

更直白的说法是,我们要如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刘世锦认为,要促进低收入群体消费有两个抓手。第一是提高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二是推动城乡之间人员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双向顺畅流动,解放城乡融合发展中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带动我国第二轮城市化浪潮。

刘世锦举例,我国城乡居民保险基金大概有5.5亿人参保,占到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一半以上,其中领取养老金的有1.7亿人,如果拿出刺激政策资金5000亿元,那么每个月农村居民领到的养老金就可以由目前的200多元增加到400元,大体上翻一倍,对短期扩大消费而言,比促销式的政策效果更好。

坦白说,刘世锦的建议非常实际,也更注重民生贴合现实。

农村居民数量庞大,但同时也是我国生活水平最低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倾向比较高,但却没有足够多的钱来支撑消费。

按照刘世锦的测算,如果给这个群体的养老金支出增加1万亿元,就能够拉动GDP增长约1.2万亿元,为年度经济增长提供将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可以对稳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经济学家刘世锦: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问题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消费不足不是当下才产生的问题,而是长期下来一直存在的问题。

而过去我们之所以没有那么重视国内消费,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很好用。

第一驾马车是出口,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超10%,顺势也让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制造业相关就业人数更是突破亿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马车。

投资也是类似,作为第二架马车,过去的基建投资带动了经济增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但随着基建的饱和,投资带来的增长已经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最后就是消费,尽管过去我国居民消费并不高,但房地产作为独一档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居民有钱首付杠杆买房,地方有钱之后大搞基建,房企开发商有钱后继续高杠杆拿地盖楼卖房,形成了良性循环。

但今天,我们面临的是出口高关税、投资基建饱和、消费地产下行,这个时候能够刺激增长的最有效的抓手,反而成了居民消费。

刘世锦认为,只要能够解决好消费结构性偏差问题,就能够将巨大的挑战转为机遇,能提供“不亚于房地产曾经提供过的新增长动能”,为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提供支撑。

有意思的是,在论坛分享后,有媒体在会后追问刘世锦,提高农民养老金难点是什么的时候,刘世锦回答说:“理念问题,认识问题”。

想法和建议固然美好,但真正实操起来的确还有很大的难度。

毕竟过去多年来,我国农民的退休金并没有上涨太高的先例,如今突然翻倍上涨至400元,人心中的期望一旦被突然拉高,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明年怎么办?未来怎么办?涨还是不涨,又应该涨多少?

这些问题,是比建议理论更现实的东西。

今年,农民基础养老金上涨了20元,对很多省份的农村老人而言,已经是难得的好消息,如果一下子上涨两百元,巨大的财政开支压力,同样也是一个问题。

但现实层面的难,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这么去做;在学术界,这几乎已经快要成为一个共识了。

经济学家刘世锦:现阶段消费不足,是结构性偏差问题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和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公司前主席罗奇都认为,我国应该建立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振消费。

为什么提振消费需要保障?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今天国内家庭存款总额已经突破了150万元,这比一年的GDP总量还要高,预防性的储蓄,是消费疲软的根本原因之一。

为什么人们要储蓄?本质上,就是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保障太少,所以时刻需要兜里有钱,才能够做到心中不慌。

而建立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让人消费起来“后顾无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国内另一场论坛中描述的“可持续需求议程”,其中就包含以福祉为中心,涉环境、卫生、教育、公共交通、农村道路公共投资;提升工资和家庭收入占GDP比重,提高最低工资、企业税,增加社会保障,以减少预防性储蓄进而刺激消费等等。

摩根士丹利前主席罗奇也认为,根据他多年来对国内消费者的研究,随着年龄增长,国内消费者对未来各种不确定性的恐惧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消费,要消除这种恐惧,就必须建立更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例如养老和医疗。

这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是务实的,同时也是有效的,刺激消费历来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难的一架,但同时又是最符合长期主义的。

一旦我们养成了消费的习惯,也就意味着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收入有了质的提高,而消费本身同样也不是罪恶,而是“最大的慈善”。

这背后的道理同样朴实无华: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cvt.cn/2090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