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

全文277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新京报记者 金彧 编辑/迟道华 校对/陈荻雁

全文2771字,阅读约需3分钟

撰稿/新京报记者 金彧 编辑/迟道华 校对/陈荻雁

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的意义是什么?

▲4月19日,天工机器人率先冲线,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马冠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刚起跑就摔倒堪称“物理落地”,头掉了被扶起后还能顽强奔跑,唯一的美女机器人“幻幻”刚开跑就罢工了,连宇树机器人G1也摔倒……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直播的“名场面”笑趴网友,同时也引发热议。

4月19日,北京亦庄的春风吹拂着一场特殊的竞技——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鸣枪开跑。不同于传统马拉松的人类选手,这场赛事中20支搭载尖端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队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最终共有六支队伍完赛,天工队(机器人:天工)、小顽童队(机器人:N2)、行者二号队(机器人:行者二号)分别获得冠亚季军。(相关报道:)

这些人形机器人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跨越坡道、转弯与复杂地形,用踉跄却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技术的边界。

虽然只有六支队伍成功完赛,但他们让我看到了机器人跑“半马”的意义:中国机器人不怕跌倒,更不怕被看到跌倒,这是将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同时,这场属于机器人的马拉松,也折射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图景:这是一场充满试错与突破的“长跑”,摔倒不可怕,重要的是跌倒后继续坚定前行。

━━━━━

倒逼产业加速发展

从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次“天工”队所在的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认为:“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更是对技术突破、产业发展的‘极限测试’。”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机器人“跑马”不仅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还能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

展开全文

正如本次季军获得者,行者二号所在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清都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的那样:“本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最大的意义之一在于,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真实赛道。平时机器人公司对外宣传得很炫酷的视频,把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吊得太高了,然后通过这次赛事直播,看到机器人翻车名场面,能正确认识机器人发展的真实阶段。”

在李清都看来,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之前需要去多方面验证。马拉松是一个极限测试,如果人形机器人能跑下马拉松,最起码代表机器人的结构稳定,续航可期,为未来走入工业应用场景和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

赛道即考场,此次人形机器人半马的赛道设计堪称“魔鬼级”。21.0975公里的赛程中,9°的坡度挑战着机器人的平衡极限,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的频繁转向对运动算法提出严苛要求,而全程无折返的线性路径则考验着机器人的续航与实时决策能力。

尽管主办方提供了GPS坐标数据,但动态环境下的自主避障、重心调整与能耗控制仍是核心难题。

比赛中,不少机器人因步态不稳或传感器误判而“踉跄跌倒”,甚至出现因坡道打滑导致的“集体趴窝”。

然而,正是这些“摔倒”定义了产业发展的真实刻度。当松延动力N2队通过更换电池策略实现连续补给,当行者二号队依靠冗余设计在关节卡顿时完成自修复重启,技术迭代的轨迹正藏在每一次试错中。

产业界需要警惕的是“唯表演论”陷阱——那些在实验室或舞台上看似完美的演示,未必经得起真实场景的摔打。这场马拉松的价值,恰恰在于用真实场景倒逼技术进化。

━━━━━

坚持“马拉松”式的长期主义

当第六名“精灵”机器人以12小时完赛时,观众席的叹息声与掌声同样热烈。这场赛事没有绝对的失败者——即便未达终点,所有坚持比赛的机器人都在积累宝贵的数据资产。有参赛队工程师坦言:“我们收集的坡道能耗曲线,价值远超比赛名次。”

这种“过程导向”的思维,恰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人形机器人产业不同于手机或家电的快速迭代,其技术突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马拉松暗合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演进逻辑。

据工信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将实现批量生产,而当前仍处于技术验证向场景落地的过渡期。

亦庄赛道上的每一次转向、每一度爬坡,都在为规模化应用探路:物流仓储中的动态拣选、灾害救援中的复杂地形通行、老年护理中的柔性交互……这些应用场景的解锁,需要比赛事更漫长的技术沉淀。

当最后一台机器人冲过终点线时,计时器定格的不仅是比赛成绩,更是一个产业的成长轨迹。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摔倒”,恰似产业发展必经的阵痛期。波士顿动力的Atlas历经20年迭代才接近实用化,本田ASIMO的退役标志着技术路线从“炫技”转向务实。今天的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第一次负重跑”。

人类历史上很多科技创新都曾经历“被嘲笑”的阶段。1897年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已可以照亮45小时,但仍然被煤气灯公司嘲笑为没用的玩具。直到其发明出可以点燃1200个小时的竹丝灯泡,最终为人类开启了电灯照明时代。

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也曾被喜爱坐在马车上的欧洲绅士们嘲笑速度慢,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汽车成为人类工业文明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它终以不可阻挡的速度闯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场马拉松没有真正的终点。当产业政策、资本热度与技术积累形成共振,当“摔倒是必经之路”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人形机器人从容奔跑于城市街头,我们将迎来人形机器人的DeepSeek时刻。

而那时的回望,会感谢此刻赛道上所有“踉跄”的探路者——他们用跌倒的姿势,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增添了“加速度”。

我们对机器人的“蹒跚学步”、跌倒不妨多一些包容。当“天工Ultra”、N2机器人等蹒跚冲线时,人们曾笑他们踉跄的步态、摔倒再爬起的笨拙,却在冲线的时候为它们的坚持喝彩与鼓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lcvt.cn/2465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