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冲锋枪的设计太为复杂,造价昂贵,而且远距离射击几乎没有精度可言,这与旧日本陆军一直强调的精准射击背道而驰。同时其弹药消耗量也太大,这一点倒是跟当年李鸿章第一次见到马克辛机枪时候的态度一样,不过差别是李鸿章惊叹之后还是购买了少量,而日本人对此基本就置之高阁了。
1932年,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的注意力,日本选择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在这次冲突中,尽管日本陆海军占据了绝对的火力优势,但在巷战中,装备三八式步枪和十一年式轻机枪的日军步兵遇到了强大的对手,中国军队不仅大量装备德国毛瑟自动手枪,而且还装备了一部分美国汤姆森冲锋枪和MP-18、MP-28冲锋枪,冲锋枪是绝对的近战利器,日军步兵在巷战中伤亡惨重,长期严格的野战训练在巷战中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地,除了将缴获的国军自动手枪和冲锋枪临时拿来使用外,日军基层还要求上级部门研发冲锋枪配备使用。
事实上,日本陆军早在1930年就要求南部枪械制造所研究制造冲锋枪,不过一直到1935年才正式研发,定型时间为1940年,按照日军武器命名传统,这一年因为是日本神武纪年2600年,自然被称之为百式冲锋枪。
百式冲锋枪使用8毫米南部手枪弹,弹匣容弹量30发,二战期间大多数冲锋枪使用的弹匣都为二三十发左右,弹匣位于枪身左侧,这一点倒是与后来的英国斯登冲锋枪一样,原因也很简单,卧射方便,减少射手被弹面,该枪于1941年开始少量装备日军。
百式冲锋枪采用自由式枪机原理,没有安装保险,很容易走火,由于这种武器产量稀少,不知道日军士兵是如何防止其走火的,估计很可能跟德军、英军一样,在弹匣的第一发装的不是实弹而是空弹壳。
百式冲锋枪全长约900毫米,重4.2公斤,外形类似MP-34冲锋枪,有趣的是,作为近战速射武器,日军为百式冲锋枪安装了刺刀和两脚架,前者说明日军对白刃突击的狂热,后者则说明了日军对射击精度的变态追求。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百式冲锋枪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战争末期,日军曾经为本土守军大量配发这种武器,但并没等美军登陆就投降了,百式冲锋枪也没用上。
在整个二战期间,百式冲锋枪共生产了约3万支左右,产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制造复杂,造价高昂,百式冲锋枪的造价是三八步枪的3倍,甚至采用了枪管镀铬技术,而且弹药消耗量惊人。要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总共才生产了约22亿发子弹,贫弱不堪的中国还生产了11亿发呢,此外还外购了大量子弹,到了豫湘桂战役时候,日军基层步兵甚至开始大量装备缴获的中国武器,日军轻武器和弹药严重不足,大量的资金和生产能力都被海军舰艇飞机占据,日军根本没钱装备百式冲锋枪和其需要的弹药量。